从2003年进入科技馆展品的生产行业,我公司主要为中国的科技馆研发、设计、生产科普仪器。在这个行业一干就是15年。
我们有过一段黄金时间,基本上是从2003年到2009年,以中国科技馆新馆建成并对外开放为标志。2010年以后,感觉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。我们做科技馆的创新展品,做出来本身就是很困难的事情,做出来要把它卖出去,难上加难。现在我国达到一定规模的科技馆,也就一百多家,新展品做出来以后,能卖十个八个,就算卖得好的了。我们自己研发的新展品,就有不少是做出来以后,没有科技馆买单。这种情况下,我们要寻求自救,怎么能够突围,怎么能够破题。
以下分享两点经验,也算是不断试错、坎坎坷坷的心得体会。
第一,把科技馆非标定制的展品,想办法变成产品。以前卖一个展品看起来单价很高,实际上所耗费的时间和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,因为卖不出去几个,也分摊不了成本。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,寻求从展品到产品的突破,针对青少年教育市场,将科技馆一件常规的交互投影游戏展品,打造成全球技术领先的一体式科技教育体验设备。凭借从展品到产品的突破,我们的视野拓宽了很多。
第二、过去十几年,我一直盯着科技馆干。现在反过头看,我觉得科普的阵地远远不限于科技馆领域。紧接着我做的事,就是寻求科普+。科普+是什么?
首先是科普+教育。对比发现,义务教育阶段的科普,企业比较难进入。当然,我们也在积极寻求小学、初中科学课推出来以后的市场机会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我们选了教育的两个细分领域。一个是特殊教育,中国的特殊教育学校有2000多所,我们的产品在特殊教育学校非常受欢迎,并有助于残障儿童的康复训练。另外一个是学前教育,因为幼儿园和学前培训机构没有受教育经费的限制,合作起来相对容易。为此,我们探索出用未来的思维做教育的路径,我们将丰富的游戏节目内容做成课件,提供给老师教学使用,孩子们上课就是玩,真正做到寓教育于娱乐。
再就是科普+零售。越来越多的中国零售企业在探索和科普结合的方式。一些大的零售企业跟我们合作,借助我们的引流利器来促进其人流的增加,以带动其产品销售的提升。
根据我自己这十几年的产业积累,提出科普+的概念,希望科普不仅仅可以加餐饮,加教育,加零售,还能与更多的行业产生联系,拓展出更多的商业空间,共同促进科普产业的发展。